
当资源被开掘殆尽,环境的创伤难以修复,抛弃与逃离是不是就成了最后的选择?依石油河而建的玉门老城,背负着水污染留下的“伤疤”,正无奈地承受着它最终的命运。
落日从祁连山顶隐没,北侧的石油河周边温度降到零下10℃。这条发源于祁连山的内流河,绵延104公里,中游河段从玉门老城西边流过。伴随了大规模石油开采数十年,它早已不堪重负。
河细如溪,水流在狭窄的人造渠道里涌动。污染随处可见。岸上一个油池,里面的水正向河流中排去,没有任何处理工序。河西边半山腰上,几个冰柱掺杂着油渍等杂质,呈现出淡黄色。岸边雪地,有一个直径约三米的废弃的巨大储油罐。周围可见工人废弃的红色安全帽,生锈的大铁皮箱子,以及干枯的沙蒿。河道边堆积大量黑色的钻井废渣。距南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公里处,一个抽油机正在开动。
石油河水危机
上世纪40年代,狼群逡巡于石油河谷。它们的嗥叫使当地居民夜不出户。当时油矿上不少人被狼咬伤过。
两年前,消失许久的狼又出现在石油河边的油库附近。这一度使老城的上班族人心惶惶。今年,在玉门老城南边,牧羊人的一只羊被狼咬死。
不过,石油河的生态远谈不上好转。
2009年,国家水利部、财政部联合启动了2009年中小河流治理试点项目,石油河河道治理工程被列入全国首批试点项目。
治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。根据甘肃省水利厅发布的简报,2013年1月至3月,玉门市饮用水源地豆腐台(位于石油河中游的饮用水源保护区附近)地表水质为三类。玉门桥段的石油河水质为劣五类,主要超标项目是氨氮、化学需氧量、五日生化需氧量等,其中氨氮超标3.8倍。
如今的石油河则饱受缺水困扰。今年3月27日至4月23日,石油河断流时数累计达367小时。除了污染,石油河还用水透支。石油河的水资源利用率在72%以上,远超过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临界数值50%。
九成企业死去
2003年5月,玉门市政府驻地由老城迁至77公里外的新市区。2009年,玉门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经济转型城市名单。
玉门市委外宣办副主任梁伟将城市迁徙称为“十年前的老伤疤”。高峰时,玉门老城有常住人口13万人,如今不足2万。
随着老城的衰落,78%以上的商贸、餐饮等服务业外流。老城原有超百家歌舞厅,如今大部分关门了。有些歌舞厅的大门紧锁,招牌还高悬在楼房上,像一个个遗址博物馆。
早在清朝同治年间,玉门赤金镇的人来到石油河畔淘金。他们同时掘坑取石油,用于点灯、膏车。淘金者在石油河畔修建了老君庙,后来成为石油界赫赫有名的地名。原来的每年9月,老君庙都有庙会,这是老城每年最盛大的节日。几年前,庙会停办。